身处互联网时代,人们享受着“大数据”带来的诸多便利,但同时也发现,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落入他人之手,被用以牟利。
网上个人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的?信息安全“漏洞”该怎么弥补?9月19日,湖北省公安厅网络安全办公室对外通报“净网2019”专项行动阶段性成果及典型案例,揭露不法分子的伎俩,提醒民众绷紧个人信息安全这根弦。
其中,一个“私人调查公司”的覆灭引发广泛关注。
1962年生的潘某是杭州人,曾经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,经营电脑方面的业务。
生意不景气以后,他想到了打法律的“擦边球”,2018年夏,潘某注册成立某科技公司,实则从事“私家调查”业务。公司成立后,先后招聘了陶某、张某入职。
本是奔着找份正当工作而来,入职以后,才知道公司的业务是“找车寻人”,尽管这样,陶某和张某还是默默留下来,在他们看来,这只是“给需要的人帮忙”,不会触犯法律。在“圈子”里熟悉以后,35岁的“业内人士”许某便带着手下的邹某、詹某、杜某等人也投奔潘某的麾下。
潘某是团伙的核心人员,负责统筹管理、人员调配、洽谈业务、收取酬金、获取公民个人信息。许某是团伙骨干,通过网络宣传公司业务、人员调配,并参与或现场指导寻人、找车、跟踪、拍摄。陶某、张某等其他团伙成员,开展具体“业务”,团伙成员柳某则从网上搜集公民信息,然后以数百元一条的价格卖给潘某。
据办案民警介绍,这个10人团伙,通过网站、微信、QQ等网络平台,公开发布广告招徕客户,非法开展“找人、寻车、婚外情调查等私人调查业务”。
“找车”收费,根据难易程度,从6000元到10万元不等。接到“客户”委托后,团伙利用非法手段获取需要寻找车辆的行车轨迹后,派出成员“扫楼”(在相关小区挨着寻找),找到车辆后,悄悄在车下安装GPS追踪器,拍照发给“客户”,收到“客户”的首付款后,将车辆定位发送给“客户”,收取尾款。
团伙“找人”,通过非法手段查询寻找人的地址,或者通过快递包裹,非法获取寻找人的住址,甚至在他人门口悄悄安装摄像头进行“实时监控”。
据警方初步统计,从2018年夏到今年9月,该团伙涉嫌作案24起,涉案金额40余万元,受害人遍布***多个省市。
“近年来,枪拐骗、黄赌毒等违法犯罪加速向互联网蔓延。”湖北省公安厅网安总队有关负责人介绍,当前湖北省突出网络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是:公民个人信息被窃取与贩卖,流向下游被用于实施网络诈骗;利用木马病毒和系统漏洞攻击互联网终端伺机牟利;利用网络从事传播淫秽物品、开设赌场活动;在网上发布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谣言。
专项行动期间,湖北公安机关结合“践行新使命、忠诚保大庆”主题实践活动,聚焦职责主业,采取大要案督办、分片督导、实战培训等措施,把网上治理和网下治理、法治手段与科技手段、专门力量与社会力量结合起来,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、满意度的涉网违法犯罪活动持续开展打击,有效遏制了网上犯罪活动的猖獗势头。
全省共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查3375次,检查企业3056家(次),约谈1945家(次)企业负责人,对其中237家进行警告谈话、421家限期整改,办理“一案双查”典型案件21起,下架未实名、违法违规APP2092个。今年5月,杭州破获湖北省首起入侵物联网案,查实谢某、王某2名犯罪嫌疑人通过破解某公司的物联网终端设备,连接上公司服务器,利用系统漏洞执行升级代码命令,将终端设备恶意升级破坏。宜昌对“小溪塔网”安全防范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,被黑客入侵发布大量赌博、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的情节,依据《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》第二十一条之规定,对该网站予以行政处罚。
【警方提示】网络时代,保护好个人信息
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,为大家彼此交流提供了契机。但是,由于利益的驱使,加之个人信息的容易获得,都为个人信息的泄露增加了巨大的压力。在网络时代,我们到底该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公民个人信息?
1、保管好个人证件照
现在很多人都会在手机和电脑里,保存一些个人证件照,证件照不要轻易发送给别人,特别是一些陌生人,防止被不法分子盗用。
2、不在网上晒私密照片
很多人喜欢在网上和朋友圈里,发送自己的生活照和家庭成员照片,这样的行为应该注意,把朋友圈可见的人群设置一下。
3、手机不要轻易外借
自己的手机轻易不要外借,因为个人手机上都会留有自己的私密照片和证件照,以及其他的重要个人信息,如果轻易借给别人可能会造成信息泄露。
4、不进行个人信息买卖
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,以及自己的工作性质,都不能参与或者主导买卖个人信息,这些重要的个人信息,如果被不法分子利用,将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力。
5、小队长提醒你。坚决举报售卖个人信息
在生活和工作中,如果发现有人售卖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,要坚决向有关部门反映和举报。
6、重要信息要加密保护
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个人信息,特别牵扯到个人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,要加密保护信息。